蓝天下,两位表演者挥舞起手舞龙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中国生态环境部最新通报显示,今年1月,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,京津冀各城市全部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后20位名单,而且河北张家口入列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前十。北京市则入列最佳前20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。
曾经的北京空气质量备受关注,一到雾霾天,朋友圈、社交平台总少不了市民的“吐槽”。但人们渐渐发现,这样的吐槽越来越少了,人们不再那么关注空气质量了。原因很简单,空气质量确实变好了,不再那么具有“话题度”,人们对好天气司空见惯。
数据也支持着人们的感受:2013年,北京的PM2.5年均浓度为89.5微克/立方米,到2022年北京市PM2.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/立方米,达到十年最低水平。同时,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八成。
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,北京大气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“实践案例”,在全球范围推广,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“在全世界特大型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历程中堪称奇迹”。
成绩的背后是最近这十多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,是北京长期推进空气治理的缩影。众所周知的是,北京的空气质量受到京津冀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,京津冀能不能整体改善就显得至关重要。令人欣喜的是,在区域联动的一体化措施之下,京津冀的空气质量保持了同步提升。
以河北为例,2022年河北空气质量显著改善,今年1月份继续向好,张家口更是入列今年1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最佳前十。天津市的数据则显示,2022年的PM2.5浓度为37微克/立方米,也较2017年累计改善40.3%。
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。要改善空气质量,人们就必须在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做出取舍,要下定决心进行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,真切认识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做出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选择。
于是我们看到,各项措施都开始稳步推进:北京市大力压缩煤炭使用,1998年煤炭消费总量达到2800万吨,到2020年全市燃煤总量压减至135万吨;河北省实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“退后十”行动,加强重点城市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力度;天津则通过深化燃煤、工业、扬尘、机动车和新建项目污染“五控”治理为抓手,探索总结出一套治污减排的“天津模式”……
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伴随着力度空前的环境整治开始发力,京津冀的蓝天白云终于成为了常态。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不只是一串串数字的变化,而是“肉眼可见”的,每一个人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感受到由此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。这也是京津冀协同空气治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,治理措施的正向效果是向全社会蔓延辐射的。
同时,也要谨记行百里者半九十,虽然当前成效显著,但空气质量提升的空间依然存在,环境整体改善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工程。
因此,我们还需要继续大力推进蓝天保卫战,制定、落实更加科学规范的治理措施,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,打造更加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,让好天气成为每一个人的“生活背景板”,让人们真正实现“诗意地栖居”。
撰稿 / 夏研(媒体人)
编辑 / 刘昀昀
校对 / 吴兴发